是三行先生金文书法作品:西周铭文【师趛鬲】
唯九月初吉庚
寅,师趛,作文考
聖公、文母聖姬
尊趛。其万年子孙永宝用。趛。
铭文的大意是:
在九月第一个吉日庚寅这天,师趛为其已故的父母铸造了这件大鬲鼎。
愿其子孙万代永远宝用。铭末一字是师趛家族的族名号。
【师趛鬲】
师趛(yin)鬲:高 50.8cm,口径47cm,重48.8kg
此鬲是传世品,表面经打磨上腊,颜色黑中透亮,器极精致美观。
本器侈口,折沿,束颈,附耳,分档袋形腹有扉,蹄形足。
全器纹饰由三种纹样组成,腹部以回形纹为地,上以凸起的六只巨大的回首夔龙纹为主体纹饰;
颈部饰双首夔龙回曲纹带;附耳内外两侧均饰以重环纹。
器内壁铸铭文5行29字(拓片):
何謂【鬲】
鬲,是煮粥的炊器,其原型是陶鬲。青铜鬲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战国晚期逐渐消失。青铜鬲有圆体鬲和四足方鬲两种,四足方鬲出土较少。圆体鬲的基本形制是平口沿,有两立耳,短颈,腹由三个袋形组成并下延到三锥足,构成分裆。采用袋形腹和三空足结构是为了便于加热。而师趛鬲又是鬲中的典型。
商代早期鬲,无耳;商代中晚期鬲,与分档鼎相似,双立耳,高足,袋形腹变小,外壁有精美纹饰,用途改为盛粥器。商代鬲的基本式样有6种。
从西周早期开始,鬲的形体向宽体发展,颈部多呈弧形或直圈形。西周中期,青铜鬲数量增多,常成组(有一组三件、五件、八件、十件的)出土。最明显是袋形腹变小,形体为横宽式,裆部较为宽敞,腹部饰以扉棱。
作为“礼器”之用的鬲,或加铭文作为“重器”之用的鬲,形制一般较大。周代鬲有14种基本式样。春秋时期,鬲(两件或四件)和列鼎(五件)同墓陪葬。春秋战国鬲有4种基本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