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作品 | 金文知识 | 加入收藏 金文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金文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金文转换器

当前位置:金文网 > 金文作品 >

法帖汇篡|西周金文《大盂鼎》

时间:2023-07-29 12:34:34 编辑:金文君 来源:金文网

大盂鼎是中国书法金文遗产,她不仅是书法瑰宝,更是国家珍贵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原先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清道光初年(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沟岸中,一说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鼎”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器厚折沿,敛口,口沿上有二立耳。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略显倾垂,底部近平。下承三蹄足,较粗壮。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三组分体式带状折角饕餮纹,均以扉棱为鼻。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勾云纹。

此鼎出土时还有一件盂所作鼎,但该鼎于太平天国战乱中亡佚,器形、纹饰皆不尽知,仅存铭文拓本,铭文因锈蚀泐损,不能识读字颇多。为了区分二者,将本鼎称之为大盂鼎,亡佚之鼎称作小盂鼎。小盂鼎铭“用牲禘周王、武王、成王”之句,可知盂所在时的王为康王。

大盂鼎为西周早期康王时的重器,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内容记载的是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在宗周册命贵族盂之事。铭文首先向盂追述文王受天命、武王克殷建邦的功德,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总结了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后来朝野也因酗酒丧师亡国,周代则忌酒而兴。周康王强调自己要秉承先王懿德,并且追述盂深受周王的恩泽,早年在周王朝贵胄学校成长的经历,告诫盂也要效仿其祖父南公,辅佐上司荣氏,勤于奉公、恪尽职守;其次记载了天子任命盂继承祖父南公的官职,掌管军队、负责诉讼,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并赏赐给盂秬鬯、服舆、旗帜和车马,以及邦司及其人鬲、夷司王臣及其人鬲;最后盂盛赞王的美德,制作了这件祭祀祖父南公的宝鼎。

大盂鼎铭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和书法价值,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盂的祖父南公之南是“南宫”的省称,南宫氏始祖是周初的名臣南宫适。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出土的簋 (M11:67) 铭云:“ 作烈考南公宝尊彝。”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曾侯与A组编钟(M11:1)铭曰:“伯适上哲,左右文武。彻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逝命南公,营宅沃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曾侯与B组编钟(M1:3)铭为:“曾侯与曰:余稷之玄孙。”从上述铭文可知,南氏与周王室同姓,皆为稷之后裔。伯适,学界普遍认为是南宫氏的始祖南宫适,即 簋和曾侯与钟铭中的南公,其辅佐文王、武王灭纣,成王之时受封于南土江汉地区。与齐、鲁等国分封情况相同,南公也是长子就封,为第一代姬姓的曾侯,次子南宫毛在朝袭爵,盂应为南宫毛之嗣,西周王畿中的南宫氏家族是南宫毛的后代。

西周早期金文就书风而言,大多承袭殷商余绪,笔道首尾出锋,结构谨严精到,布局参差错落而富于动态美、韵律美。其中风格最突出,书法成就最高者当首推《大盂鼎》了。《大盂鼎》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

Copyright:2014-2023 金文转换器 www.9370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