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初号容斋,后改为颂斋,东莞莞城人。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画鉴赏专家,工书法,尤精金文,兼擅篆刻。一生著述无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追溯古文字源流的《金文编》和研究古代青铜器的《商周彝器通考》。
容庚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青年时先攻小篆,后转向金文、甲骨文书法,其书端庄清隽,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容庚出身于东莞有名的书香世家。自其高祖起,五代文脉,皆有科名。高祖容廷华,官至长乐巡导,授徒成就甚众;祖父容鹤龄,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执掌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十余年;父亲容作恭是1897年的贡生,博闻强记,喜治史学,藏书万卷;族叔容祖椿师从居廉,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
此外,容庚外祖父邓镜蓉曾任翰林院编修、江西按察使司等职,又任广雅书院山长,富收藏,通篆刻;四舅邓尔雅,曾赴日攻读美术,诗书画印皆负盛名,享誉内外。容庚自幼继承家学,研读国学经典,五岁读“四书”、八岁学《礼记》、《左传》,15岁丧父后,跟随舅父研读《说文解字》等古文字典籍。
1922年6月28的容庚留下妻子儿女,与三弟容肇祖一起北游京师,他带着三册《金文编》稿本,专程去天津求见大名鼎鼎的罗振玉。罗振玉号雪堂,是“甲骨四堂”之首,对金文也有研究,也曾打算校补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他看到容庚《金文编》稿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后辈十分赏识。两人倾谈三四小时,罗振玉鼓励他“务竟其成”,容庚感觉如沐春风,乐而忘倦。
此后,罗振玉不仅帮助容庚印行了《金文编》,还介绍他入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罗此时兼任北大国学门导师,他给北大教授马衡写信推荐容庚,信中有“容庚新从广东来,治古金文,可造就也”之语。此前容庚毕业于东莞中学,并没有读过大学,他晚年常以一介中学生而入读北大研究生为自豪。容庚对罗振玉终身感激,1940年罗振玉在旅顺去世时,容庚致挽联“探殷墟之瑰奇,精鉴远过刘原父。睠楚国而憔悴,孤忠高似屈灵均”,对其评价极高。
容庚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治学三年期间,完成了《金文编》撰集,三易其稿。他在《颂斋自订年谱》曰:“1925年(乙丑)《金文编》付印,至6月4日告成,7月出版。”
所谓金文,系指殷周青铜器上的铸刻文字,亦称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制造术十分发达。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此“钟鼎”为青铜器代名词。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周以前称为“金”,铜器铭文称“金文”或“吉金文字”。古代重大事件多勒之鼎彝,左丘明作《春秋传》,也以铭文为修史资料。早在南宋时期,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已经收集了较丰富的金文研究资料。至清代,吉金文字之学又有更进一步发展,晚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便是代表。
容庚的《金文编》率先收集铜器铭文中的单字,是第一部专收金文字形的专著,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严谨的商周金文工具书。《金文编》不但采录大量图形文字,且能区别对待,对象形字中少数可识者汇入正编,不识者则列入附录。附录又分上下,不可识之象形字列入附录上,不可识之形声字列入附录下。一目了然、方便实用成为《金文编》的一大特色。在考释上,容庚博采众说,择善而从,其编排的科学性也远胜前代和当代学者著作,打破了以商周秦汉文字补东汉许慎《说文》的本末倒置的框框,自成系统。《金文编》分正篇、续篇两大部分,正篇为殷周金文,续篇专收秦汉金文。《金文编》还剖析前人所未发的40余字,给《说文》订补匡正了若干字。《金文编》一直是古文字学习者与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容庚于1931年发表的《商周彝器通考》对青铜器进行了系统性的科学研究,被学术界誉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著作。当时,亡命日本的郭沫若正研究古文字,困难重重。偶然间读到容庚的《金文编》,十分钦佩,于是在素未谋面之下,冒昧写信向容庚请教问题,署名“未知友郭沫若”。容庚虽未见过郭沫若,却复信给予支持,二人以通信联系,交流研究古文字的心得。郭氏著名的《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和《两周金文辞大系》顺利成书,郭沫若曾说,“若是没有容庚的帮助,我走上研究金文的道路,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容庚著作等身,其《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被学界奉为圭臬。但他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北京完成的,1946年,容庚南归,任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1952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容庚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生有聚就有散,收藏也是如此。容庚于青年时期已经明白这个道理。容庚是岭南收藏大家,其藏品包括青铜彝器、书画、丛帖、图书及私人书信。返粤后,他即开始为其藏品安排出路。他曾对人说:“数十年薪水收入,自奉甚微,所有余资尽以购买书籍字画器物,这样做的目的,一供学术研究之用,二可使国家文物减少流失,今老了我将献于国家,以酬夙愿。”1956年,经广州市市长朱光推介,他一次性向广州博物馆捐出铜器88件(套),包括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34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栾书缶,后来由广州博物馆上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
容庚另外向华南师范学院捐赠了一批青铜器,用于该校教学,其中包括著名的十年陈侯午敦。容庚前后共捐出其收藏的150余件古铜器珍品。
今年适逢容庚诞辰125周年之际,留住文物、钻研金石、慷慨捐赠使容庚先生的一生丰富而厚重。(张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