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从某种意义说堪称国粹。国人中喜欢书法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伴随华文走出国门。已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华文的同时,喜欢上了中国书法。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书法领域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潮流。就是丑书艺术。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我觉得对于丑书,做为个人爱好,本无可厚非。但做为一种艺术来推崇值得商榷。
尤其是对于我们下一代初识汉字的孩子,以及刚接触华文和书法的外国人来说,如何传播正确的汉字及汉字书法理念和认识,十分重要。
一、传统书法是中国文字发展史的活化石。
自古以来,尽人皆知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作为轩辕黄帝的史官,相传在5000年前,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规范和使用。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汉字。从而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发展史上的辉煌丰碑。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 “造字圣人”。但也有人认为仓颉造字只是传说。认为造字的人很多,他可能不过就是汉字的整理者。不管怎么说,仓颉是创造者也罢,整理者也罢。反正从那时起人们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原始年代,有了可以记述和传播的共同使用工具一一文字。
这不仅是文化上的一大进步,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突进。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做为炎黄子孙拥有的独特的象型文字一一方块字从它一诞生就确定了它存在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几千年来它以自己独特的风姿屹立于以拼音文字为特点的人类文字之林,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影响深远。
从此,它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政治,经济和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发展演变,大放异彩。它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日臻完善的过程中也使其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将其推向顶峰的应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和宰相李斯。秦统一之前,各国文字各行其是。秦统一六国后为有利统治,急需统一的官方文字。于是李斯受命,研究创制了标准的文字,就是小篆。
在此之前,华夏民族的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小篆是在秦统一后,在秦国原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演化创制的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通令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完成了“书同文"的历史性变革。
从秦起,由于规定了统一的文字。方便了各地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此后,李斯又采用程邈整理的去繁就简,变圆为方,改曲为直的字体。解决了篆书不易书写的问题,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就是隶书。从此,隶书作为官方正式书体一直沿用。
到汉魏时钟繇以楷书脱去隶书的影响。从此新的楷书书体广为流行。因此标准的汉字隶书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代。
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独具一格,深受人们喜爱。遂逐步形成了中国书法真、草、隶、篆四大书体。千百年来这古老文化的传承,浸透了华夏民族一代代人的心血。炎黄子孙在逐渐演进成熟並饱含先哲智慧与审美结晶的文字中享受了它的历史和它的美。而“横平竖直”是它书写的最基本的原则。许多学子启蒙的第一步,都是按田字格本去临摹。
今天,丑书已经失去这些文字的精华。将历经几千年发展定型,为世人接受使用並被国际熟知的汉字放置一边。去追求任意的变型。完全失去了原有汉字的规范和美感。退到了李斯改革之前,甚致是仓颉造字前的自由恣意状态,很难认同这是书法艺术上的创新和进步。
二、传统书法是中国文字瑰丽的结晶。
传统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几千年最具经典标志的文化符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近乎宗教崇拜般的民众尊崇。
它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心性,助人完成道德的升华。多少年来它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方式。参与者众多。人们在其中体味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着其中的乐趣。早已超出了写字那简单的涵意。它不仅吸引无数国人,甚致吸引了一众喜欢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千百年来人们依传统文化形成的,为大家所接受的审美标准来品鉴各类书法作品。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高低分界。也共同认可了历代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扛鼎之作。並以此做为衡量一切书法作品的标竿。对这些标竿,历代文人学者都有研究和论述並上升到理论。
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
东晋时期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是古今最著名、成就最高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史上丰碑式的人物。深远影响了中国历代书法。他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精品。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也是其代表作。《兰亭序》书法精美奇绝。古人对《兰亭序》的评价是,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已经形成了具体的审美标准。他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雄秀之气惊世骇俗。作品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对此,历代多有系统评价。不是随便一说的。
颜真卿是唐中期杰出书法家。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大家。他的行草沉着、豪迈、自然瑰丽,洒脱雄健。晚年进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后人留下了杰出的书学楷模。其传世作品有《祭侄季明文稿》《多宝塔碑》《争座位帖》等众多碑刻。《祭侄季明文稿》是他一气呵成的草稿,字随情绪起落,是精神和功力的自然结合,极具艺术价值。《多宝塔碑》整篇结构严密,点画规整,秀丽刚劲,代表了其书风的基本格调,它平稳端正,严谨庄肃的行笔使许多后学者从此碑入手。《争座位帖》刚烈之气跃于纸上。字里行间潇洒豪宕,富有生气。
欧阳询为史上著名楷书大家。他的楷书笔力劲峭险峻,法度严谨,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其源出汉隶。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最著名。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充分展现了圆润中见劲秀的特点。结构严密,用笔紧凑飘逸。被众人称道。是初学者临摹最多的作品。
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怀素齐名。传世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其《肚痛帖》因感而随手写下,竟成了千古名帖。作品每行一笔到底,上下连带,缠绵不绝,突出了快,狂,奇,颠味十足的特点。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领略他纵横豪放,张扬恣肆的气势和变幻莫测的风格。他的《古诗四帖》通篇笔触丰满,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体现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合理结合。
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他继承了很多书法家的精髓。书法兼容包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就最高的楷书和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他是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用古文、篆书、隶书、章草、楷书、今草六种书体写的《千字文》,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记录。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师。
中国浩瀚书法史上的巨星各有千秋。我们仅从这几位书法造诣精深的大师身上可看出,长期以来,这一领域己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观,而且为众人接受和欣赏。这些书法家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画卷,无论帝王,豪富还是市井文人都视为珍宝。成为高贵的艺术品。也成为人们判定书法优劣的标尺。
中国文化几千年,文人墨客不计其数,书法大家却並不甚多。为何?人们自有审美标准。
我们看到,一些丑书作品反其道而行之。令人不解有无具体标准,在审美趣味上已与传统的审美观不在同一轨道上。
任何一种流派都应有其代表作,有其独特的风格,有其审美理论的支持。並且最终被绝大多数人认可。
中国书法几千年,我们未曾听闻出过一位丑书大家。在丑书艺术上,也没有看到令人接受和欣赏的理由。
今天,丑书实际上模糊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其所持的标新立异,已经背离了传统审美标准。
三、传统书法是中国文字智慧的经典。
中国字的典型特征是方块,象型。它的形成基本概括了象型,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式,被称为“六书”。它集中了古代圣贤造字的智慧。
“六书”是文字学和篆刻学的重要概念。明代最著名的篆刻家何震曾有一句名言:“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他认为,不学好“六书”,篆刻根本无从谈起。他认为,识篆是篆刻之本,识篆必知文字之源,而知文字之源,必从“六书”着手。
同样“六书”也是学习书法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它的精髓才能学好书法。自古以来书法和篆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道理是相通的。
同时,千百年来“六书”也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汉字的来源带来很大便利。对于尽快学会和掌握汉字大有好处。汉字失去“六书"的特点便将彻底异化,成为不知何物的符号。
丑书洽洽是在这方面,将传统的“六书”的主要形式,比如:象型,指示,会意等,用其扭曲变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迷乱了人们的视野,模糊了人们的思维。使原来规规矩矩的字变得难以识别,失去了中国字原有的风貌和特征。让人们的认知出现偏差。尤其对于儿童、少年来说难有积极意义。
有人会说,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今天,应该允许在书法上有不同的理念。
这种说法没错。但丑书是在几千年书法史的地基上出现的。它的根基离不开传统的中国字。
作为一个新的流派,它必须是超出前人的,创新而有独到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那么它究竟弘扬了哪些国粹,又摈弃了哪些糟粕呢?迄今没有看到有令人信服的论述。
也许丑书的美还未被人发现和接受。那只有时间来检验了。
今天一些丑书爱好者坚持自己的审美理念,热衷自己的追求,我觉得大众可以包容的态度来看待。
我不反对对一种反传统的艺术理念持包容的态度。但自己的观点应鲜明。因为如何教导下一代是每个人都不能迴避的课题。
传统书法向何处去?我想众人会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
我觉得标准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其是否继承、发展和创新了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
因为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明,弘扬华夏璀璨、瑰丽的书法艺术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原创)